一、僑教政策與香港學生赴臺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強對峙,冷戰時代開始。雖然民國三十九年(1950) 臺海風雲譎異之時,國民政府亦不忘僑教。同年教育部制定「華僑學生優待辦法」及「華僑學生申請保送來臺升學辦法」。民國四十年(1951)教育部制訂「僑生申請保送來臺升學大專辦法」,招收僑生赴臺升學政策,乃能逐步推行。自四十一年起,教育部每年在香港招考高中畢業生,按其成績及志願分發大專校院肄業。
民國四十一年(1952)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香港舉辦「僑生回國升學考試」,九月公布錄取香港學生153名。當年各台灣大專錄取香港學生人數如下:
l 國立臺灣大學 32名
l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灣師大) 27名
l 臺灣省立農學院13名
l 臺灣省立工學院 19名
l 臺灣省立醫學院 34名
l 臺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14名
l 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4名
同年10月6日第一批香港學生106人同乘永生輪赴臺升讀大專,數日後抵達基隆,政府各有關機構均派代表到碼頭歡迎,並立即送往各大專學生宿舍。
1959年男生宿舍寢室
韓戰結束,臺灣局勢日漸穩定,大專僑生以後逐年增加,1956年國民政府制訂「港澳高中畢業成績優良學生保送辦法」,並擴大招收僑生赴臺升學,赴臺僑生人數逐年增加。1960至1961年度,分發大專僑生2,216名,實到者1,857名。1960年在臺就讀僑生8,500名以上,其後每年赴臺升學僑生1,800至4,600名之間。根據中華民國灣教育部的統計,2008學年度臺灣大專院校在學僑生總人數為11,426人,按地區分,澳門3,208名、馬來西亞3,196名、香港1,466名、緬甸1,182名、印尼819名。
1950年開始,美國經濟援助臺灣,包含教育部分,但並未特別強調僑生教育;1953年尼克森訪問臺灣後,才有「美援僑教計畫」的推行。美援僑生教育計畫從1954年開始實施,1961年後逐步縮減經費,至1965年結束援助。從1966年起,由教育部與行政院僑務委員會撥款支持僑教政策,迄至1993年,來臺升學僑生達16萬餘人,其中以馬來亞及港澳地區人數最多。
僑生美援經費之運用分下列兩類:
- 由教育部作為各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增建校舍,充實師資設備及擴增僑生班級經費。臺大男十一至十五宿舍、女生第五、第八和第九宿舍等都是在這時期美援建成的。
1957年台大校總區男生宿舍
(左起男十二舍,依次為十三、十四、十五舍)
2.由行政院僑務委員會用作協助僑生生活和旅費之用。
港澳回歸之後,由於臺灣與港澳關係向來密切,中華民國政府為維持並促進臺港澳關係及港澳居民權益,並基於大陸政策及港澳政策整體原則與務實考量,在港澳地區仍能為維持其自由經濟制度與相當自治地位的前提下,將港澳定位為有別於大陸地區之特別區域,乃以特別法方式另訂《香港澳門關係條例》,其第十九條規定:「香港或澳門居民來臺灣地區就學,其辦法由教育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教育部據此制定《香港澳門居民來台就學辦法》,輔導港澳學生居民來臺就學。
此外,並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港澳會報之決議,確立港澳生比照僑生之權益,繼續提供各項輔導措施,積極鼓勵港澳學生來臺升學。規範臺灣與港澳間各項往來關係,而港澳學生來臺升學自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希望藉由來臺升學的港澳學生,於學成返回港澳或赴大陸工作時,能在兩岸關係上發揮橋樑作用。
2010年臺灣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許和鈞在香港招生時表示,臺灣各大學在學科的完整性比香港及大陸要強,加上臺灣教育品質較高和學費便宜。根據過去兩年統計,很多香港學生到臺灣就讀獸醫、新聞傳播、資訊管理等學系。他說2010年臺灣127所公私立大學對海外聯合招生,由1,837個學系提供8,753個學士班名額,以及由68所大學校的1,876個研究所提供3,420個碩士和博士學額予僑生 。2013年4,000多名香港中學畢業生報名台灣各大學,錄取1,000多名。
二、一九五零年代臺大校園生活和本會的創立
關於1950年代臺大的氣氛具有克難和憂患意識的情況,金耀基學長接受本會創立五十周年特刊編輯訪問時表示:當時臺大老師除留用日本學者外,都是從大陸跟國民政府來臺的最頂尖的學者。相對於抗日戰爭,1950年代初臺灣是安定的,他於是有四年安穩的心在臺大渡過。他說蔣介石老總統帶到臺灣的不單止是黃金,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傳統,這就是故宮的國寶和中央研究院的學者。當時臺大老師和同學抱負是繼絕學和為萬世開太平。金學長說1949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南遷,第一路遷到臺北;第二路遷來香港,在香港有錢穆、牟宗三等,都是名重國際的新儒家學者。1950年代臺大氣氛跟日本殖民時代的「臺灣北帝國大學」(臺大前身)很不同。臺北帝大是為日本「南進」侵略服務的。在這種憂患和為萬世開太平意識之下,金學長於是研究中國現代化進程,1966年在臺北出版其大作《從傳統到現代》。大陸開放改革之初,該書旋即在大陸地下出版,可見其著作切合當前大陸需要。其後該書於199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簡體字版。
1950年代臺大有兩位校長傅斯年和錢思亮。傅校長出掌臺大不過兩年,1950年因心臟病於任內病逝。傅校長雖然任期不長,但他帶來的學風卻深深影響日後的每一位臺大人。胡適1958年自美國返臺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1959年3月26日臺大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聯合舉辦「傅故校長冥誕紀念」,由胡適之主持。傅校長和胡適所代表的自由、獨立和批判思維,不僅對臺大學風;也對當時的香港臺大同學有明顯影響。本會第一屆會長許承宗學長1958年在臺大《海風月刊》撰寫了專文紀念傅校長、1959年5月僑生陳海影在台大《海風月刊》發表〈訪稿胡適博士記〉專文等。
1958年錢思亮校長(中站者)出席男生第十三宿舍第一屆生促會會議,並共享學生晚饍
右一為僑生輔導委員會祕書蘇景泉 ; 左一為第一屆生促會總幹事巫玉才;兩端為簡教官及沈教官
軍訓和成功嶺是臺大學生的集體回憶。軍訓和成功嶺的出現與時代背景有關的。1950年代初國共對峙,臺灣局勢不穩。為了穩定臺灣校園,軍訓就在這背景下產生。民國四十一年(1952),在國防部主導下,教育部和臺灣省政府成立「學生軍訓設計督導委員會」,翌年七月三十一日行政院頒布〈臺灣省高級中學及專科以上學生軍訓實施辦法〉,從民國四十二年九月起,臺大學生就需要上軍訓課。臺大香港學生也不例外,除在課堂上軍訓課外,更需要在校總區男七宿舍後山練習步槍射擊。
從1959年起台大香港學生到成功嶺基地接同受軍訓
在1959年之前,除了軍訓課和步槍射擊之外,全臺僑生都在寒假參加「僑生冬令營」,為期七天。1959年2月臺大男女僑生50多名參加在屏東舉行的冬令營。男女僑生到營之後換上綠色軍服。在那七天裡除每天上課和體育課外,還有一整天參觀活動。政府高層相當重視僑生冬令營;常有高層到營講話。1959年2月蔣介石總統和陳誠副總統特別南下出席僑生冬令營結業式。
1958年僑生冬令營學生歡迎蔣總統
1958年陳誠副總統與冬令營僑生合照
美援僑生教育計畫從1954年開始實施,到1965年結束。在這計畫之下,臺大大興土木,興建了一批男女僑生宿舍。宿舍生活是香港同學的集體回憶。
1957年3月美援男女生宿舍相繼竣工,學生搬進來了。有了宿舍之後,就成立「宿舍生活促進會」(生促會),於是選舉「生促幹事」。巫玉才學長(民國四十五年經濟學系)是1957年的男十三宿舍的生促會總幹事。為解決當時所有宿舍同學面對的問題,他的競選政綱是:
- 辦好餐廳伙食 (同學吃不好)
- 設法延遲門禁時間 (約會女生)
- 增設舍信箱,另定收發時間 (家裡錢怎麼還沒到?)
- 加強康樂,如電映晚會(邀請女生看免費電影)
- 改善衛浴設備 (廁所不宜久留)
- 改良單車庫 (單車丟了)
- 改善晒衣棚 (衣服太擠,總是晒不乾。)
1958年男生十三宿舍生促會選舉教官核對票數
右二為巫玉才;右三為宿舍簡教官;右四為宿舍沈教官
1958年男十三宿舍生促會選舉
右三為台大僑生輔導委員會秘書 蘇景泉;右四為宿舍教官 ;右六為巫玉才生促會總幹事;左一為梁炳耀専責海風社攝影
1952年入學的臺大香港同學,1956年畢業回港了。當時校友回港後多從事文化和教育工作。若以1952年臺大錄取32名香港學生為基數,至1960年母校錄取香學生有240多名;但報到入學和畢業回港者應少於240名。因此估計1960年在港臺大校友約在150人至200名左右。組織校友會條件成熟了。目前在港的臺大校友接近9,000多名。
1950年代臺大學生社團眾多,與香港學生有關者有「臺大廣東同學會」、「臺大港澳同學會」、「臺大海風社」、「臺大華僑同學會」等。海風社和港澳同學會成立於1955年和1956年,部分幹部是日後臺大香港校友會的骨幹。
本會第一屆校友會多位理事和幹事在學期間,早已活躍於各學生社團。第一屆校友會會長許承宗為1957年臺大廣東同學會副總幹事、1958年臺大海風社社務設計委員。第一屆校友會財務巫玉才學長為1957年臺大廣東同學會幹事和1958年海風社社長。第一屆校友會副總幹事譚錦銘學長為1959年臺大港澳同學會主席和1957年男生第十四宿舍生活促進會總幹事。
1959年台大海風社社員除夕合照右起從第一位分別是: 鄧綺齡, 鄧綺霞,陸永啟,許承宗,陸永權 副社長,巫玉才 社長, 鄧偉賢,林筍綿,張俊英,蔡瑩,最後排正中:譚錦銘 據民國四十八年(1959)五月臺大學生刊物《海青月刊》五卷二期的一則報導: 「香港臺大同學劉貽恢頃函錢校長云:『臺大香港同學約百餘人於(民國四十八)五月二日晚聚會相談(余又蓀教授、翁通楹教授亦參加),決定在香港組織一個台大同學會,藉以聯絡感情,發揚母校精神。當時選出四十六年暑假畢業同學潘寶霞(中文系)、蘇堅(藥劑系)、郭也平(機械系)、劉貽恢(法律系)及四十七年暑假畢業同學姚曼麗(外文系)、鍾鏡南(哲學系)、羅業宏(哲學系)、黎永昂(歷史系)九位為籌備委員,負責籌備同學會組織事宜。劉貽恢之通訊處為九龍彌敦道六六六號五樓。』 籌備委員畢業回港後,立即組織臺大香港校友會,制定組識章程。雖然在註冊校友會時港英政府當局諸多刁難,但幾經據理力爭,因不違反1949年香港法律《社團條例》第五條的規定:「註冊官如認定本港社團係為港外地方創立,屬於政治性質機構或團體之分社或與之聯合或發生關係者,得拒絕其註冊,如認定本港社團,似乎受利用作違法事情,或妨害本港治安、福利或良好秩序者,拒絕其註冊。」港英警務處無奈批准註冊立會。本會於1960年夏秋之間成立,是臺灣各大專校友在香港成立第一個校友會。成立之初借用在彌敦道和亞皆老街交界《中國學生周報》辦公室為會址。 第一屆香港校友會理、幹事共22位,其職務及芳名如下:l 會長:許承宗l 副會長:劉貽恢、譚松壽l 總幹事:林樹勳l 副總幹事:郭世平、譚錦銘l 總務組:殷昌文、李維棋
l 財務組:巫玉才、李為徇 l 會員組:陳煥焯、林垂宇 l 福利組:李培知、陳潤澤 l 聯絡組:陳奕啟、蕭競春 l 康樂組:馮肇博、李奎熙 l 學術組:謝葆澤、李厚植 l 婦女組:王芷芳、周宗傑
三、香港產業轉型與校友足跡 1950年代至1960年這二十年裡,香港實現了由轉口貿易港轉變為以出口為導向的國際製造中心。製造業在香港生產總值和就業總數中的比例連續上升,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城市。1959年本地產品出口超過轉口,1962年本地產品出口值33.17億元,為轉口值的三倍多。
香港工業發展,除資金之外,就是知識、技術和勞動力。1960年至1970年是香港工業起飛階段。其間紡織、成衣、塑膠、假髮、金屬製品以及新興的電子、鐘錶、玩具業都迅速發展,生產和出口規模都急劇擴大。製衣業的增長更加顯著;1960年只有工廠689家,工人有4.22萬人,到了1970年有工廠2100家,工人達到十萬多人。當時最缺乏就是發展工業的知識和技術。臺大香港校友畢業回港後適逢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產業轉型和工業發展的機遇,為香港經濟和民生各展所長。 1960年代香港教育經費人為不足,導致香港工業缺乏工程師和技術員。當時香港政府不願增加大學教育支出,簡接鼓勵優秀學生到香港境外升讀大學。在臺灣各大學理工學院畢業生適逢其時,投身工業。1970年代臺灣電子業發展良好,臺灣、日本和韓國電子計算機大量出口香港,香港本地電子業也開始發展。不少臺大電機系畢業生投身發展電子產品。 1979年內地政策改變,實行改革開放。母校工學院大量校友就在此洪流中投身在改革開放事業。他們的成功顧明鈞學長總結說: 第一、除香港已經有一定的輕工業基礎外,校友在內地設廠生產,是得到在台校友的高級技術支援。 第二、有香港和臺灣工業管理和香港融資經驗。 第三,大陸改革開放的路,和臺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走過的路相似,例如政府的政策和行政措施、外匯管理、保稅區等。在這一方面,在大陸設廠的校友都能心領神會內地政府之目的,而且主動配合。 第四、在廣東設廠雖有粵語之便,但流利國語,乃至在臺學習時起居生活、人際往來的方式和經驗有利於在大陸工作,也易於明白內地的文化。
四、學歷認可和校友在專業界別的發展 1974年10月3日,本舉辦「校友就業概況座談會」,由中文系王培光學長主持,出席校友有文、理、工、農、醫學院的校友。座談會探討當時建制的內外客觀環境。雖然在港英政府及其資助機關入職級別和起薪點都低於香港本地大學,但努力和有真本領可鶴立雞群。1974年之前醫學系畢業校友皆通過美國國外醫師畢業甄別考試,部分校友在加拿大考取醫師專業資格後,得英國General Medical Council認可,在香港行醫。1970年代初期已有校友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74年政府聘請了一位母校醫學院畢業校友為助理醫官。當時母校藥劑系畢業回港校友共80多位,其30中多位香港藥劑師執業考試及格,成為註冊藥劑師,多所醫院聘請為醫院藥房主任。專業界別除醫學、藥劑之外,法律、獸醫、土木工程、建築、城市規畫、地質、教育,乃至近年始得社會重視的文化遺產保育和考古等專業,臺大香港校校友足跡不少。 在獸醫界別裡,臺大專業資格已得到認可。獸醫這一專業在香港掛牌行醫是需要領有執照的,這是由香港獸醫管理局發給執業照的。何衍宗學長1980年考入母校獸醫系,現為香港註冊和待執業獸醫。獸醫學系畢業回港校友近五十人。2009年考取臺大獸醫學系香港學生六名,2013年兩名。
2003年驚天動地的「沙士」一疫,必需有獸醫的參與,可見獸醫之於社會的重要一如「人醫」。獸醫系何衍宗學長坦言開寵物診所只不過獸醫系的小小貢獻。畢業同學除從事獸醫本行之外,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行業。例如動物藥品廠、動物飼料廠和鰻魚場的專家等。香港特區政府的前線獸醫官,負責檢疫大陸來港牲口和與大陸對口單位溝通的,也有獸醫系校友。獸醫校友因在臺學習的緣故,比起其他區畢業的獸醫,更瞭解和能掌握大陸情況,至少在應酬層面上,就更顯得心應手。
隨著香港回歸,獸醫系畢業同學順著這個大勢組織起來,去了北京,與「中國獸醫學會」聯繫起來,1994年共同成立「中國獸醫學會香港分會」,會員200多人,爭取學歷承認。經多番努力、奔走,政府成立了評審委員會,派出專家到臺大考察,才發現臺大獸醫系無論師資、設備和學術水平均在世界前列水平。政府決定臺大獸醫系畢業生如考取臺灣獸醫執業資格,即可在香港成為註冊獸醫。這就是近年臺大獸醫系成為熱門的主要原因。「香港獸醫管理局」的九位成員中有了獸醫系校友。
臺大工學院校友回港多在建築、土木、土力等行業中服務,需要具有專業資格。1982年香港政府確認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員為公務員(專業工程師職級)入職資格。1995年,該學會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成員;2008年臺灣也成為「華盛頓協議」成員,因此凡擁有臺大工學士學位的校友,可申請為該是會會員,考試合格後,成為註冊工程師。經該學會審核後,其專業資格為其他成員國,如澳洲、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南非等國認可。2009年當選為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的陳嘉正博士,就是土木系畢業校友。
以前英聯邦大學畢業的建築、土木、土力系畢業生很順利在香港註冊為工程師,非英聯邦畢業的大學生就不那麼幸運了。於是很多臺大校友去英國、澳洲等地讀碩士,然後回香港成為註冊工程師。反而造就更豐富的歷練,有利後續發展。香港回歸後,大陸很多國營企業來港投標特區政府工程項目,目的之一是籍此熟習國外基建工程營運和管理方式和理念。臺大校友因兩文三語之便,不少在大陸國營工程公司服務,協助國營企業開展國際業務。
與土木和土力工程有關的專業是地質。臺大地質系校友已成為香港註冊地質學家。地質系畢業校友有部分在特區政府地質部門服務。目前通用於工程界的二萬分一香港地質圖編繪工作,臺大地質學系校友是中堅分子。
香港文化遺產保育得到香港市民和政府重視。在文化遺產保育方面,臺大校友亦有所參與。目前有從事歷史建築維修和考古發掘的校友,其中一位已成為香港持牌考古學家。
五、在文化和出版界服務的校友
琼瑤愛情小說在1970年代風行臺灣和香港。香港電臺廣播劇在當時大量改編自琼瑤的小說。二十一歲的琼瑤將她的小說投到臺北皇冠雜誌社去,刊登後,又再多投了幾篇小說到皇冠去。後來皇冠社長主動向她邀稿。1963年琼瑤首部長篇小說《窗外》刊登在《皇冠雜誌》,其後又出版《煙雨濛濛》、《菟絲花》等小說。琼瑤成為了皇冠的招牌。1980年代初臺北皇冠在香港開設分社,出版琼瑤的愛情小說。香港皇冠出版社董事總經理麥成輝學長是當年在港開展出版業務的主將。
在本地大學裡,傑出校友不少,有古文字學家,也有數學家。畢業於香港中文系的張光裕教授是著名古文字學、青銅器、簡牘學及禮學專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1970年代張光裕教授在臺大讀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銅器銘文辨偽。張教授說很多年前,那個時侯還年青,有一次到大陸一家博物館看青銅器。博物館的人拿出一疊文物登錄卡片說,這件青銅器1960年古文字學家容庚先生看過的。張教授於是說我年輕,說錯了不要見怪,這件東西是假的,請你看看卡片上容老是什麼意見。一看卡片,容庚也說是假的。 張光裕學長對保護文物不遺餘力,1993和1994年有近1,200多支戰國竹簡走私流入香港古玩市場後,上海博物館館長通知張學長去鑑定,鑑定後確定為真件。上海博物館館撥款收購,全部竹簡送進上海博物館了。這批竹簡約三萬五千字,內容涉及儒家、道家、兵家,以及雜家等書,如《緇衣》、《易經》、《孔子閒居》等。張學長近年積極從事「傳世古史與商周金文所見古史新證」的研究。 現任浸會大學數學系教授邵慰慈博士,1976年考進臺大數學系,專長於「離散數學」,近年出版《基礎離散數學》一書。離散數學是一門易學難精的學科。離散數學涵蓋廣泛,如代數學、邏輯、組合數學、圖論、有限狀態機及演算法分析範疇等,其他如在密碼學研究上所利用的數學基本理論,亦可納入離散數學當中。現代計算機科學能迅速地發展,全賴著很多離散數學中的理論。 投身中學教育的校友也不少。何漢權學長1979年考上臺大歷史學系,其後考取教育文憑和歷史碩士,現為香港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風釆中學副校長、香港教育學院及浸會大學兼任講師、臺灣海外聯招中心顧問、臺灣海外聯招中心香港區試場主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