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灣大學校慶活動上頒發傑出校友獎項給8位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台大校友,其中一位正是曾任Arup集團全球副主席的陳嘉正博士,藉由這份榮耀,Arup與台灣的長遠關係再次被提起。陳博士在工程專業的經驗與歷程,應該可以為有意投入或者初入建築與工程領域的青年帶來一些啟發。
求學
陳嘉正博士在1967年以香港僑生身份進入台大土木工程系就讀,1971年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當時正值劍橋創新的「臨界土壤力學」(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發展得如火如荼之際,地工研究組除了有一眾名教授齊聚之外,又擁有規模可觀的研究生以及博士後團隊,他們從一個突破性的概念建立一套新的力學理論,透過一系列有遠見又周全的研究方案,不斷吸收優秀人才和資源,正是此一契機,陳嘉正博士在三年研究生涯中有機會與全球菁英切磋討教,擴大眼界同時學會謙卑。離開劍橋,為了爭取實務經驗,陳嘉正博士前往倫敦的Ove Arup & Partners追隨Henkel教授,就此展開了在Arup大半生的工作歲月。
工作
初入職場正逢中東戰爭所引發的石油危機,加速了離岸油田的鑽探及開發,當時正值歐洲北海發現大型油田需要加速探勘,相關工程帶來了不少挑戰與機會,陳嘉正博士在此背景下加入Arup離岸工程組,當時很多極待解決的工程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或設計規範可作參考,需要工程師們獨立思考,回歸到基本的物理和工程原理上去尋找解決方法,在這樣的前提下工作,為工程師帶來非常重要的訓練與專業成長,不但要窮盡所學去解決技術上的問題,而且每當接觸新課題時(例如北極離岸設施須對付浮冰等若干問題),都要努力不懈地嘗試,以求得兼顧多個面向的最佳解答。正是這些經驗與機會,陳嘉正博士後來離開Arup,短暫加入另一家離岸地工技術公司,以倫敦為基地,奔走荷蘭、挪威、地中海及中東等地,迅速累積經驗與自信。
1979年一個週末,陳嘉正博士回到劍橋街上與Scholfield教授相遇,對方提醒:「年輕人,你的機會在你老家,因為香港跟亞洲正在大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不久,陳嘉正博士收到香港大學及政府土力工程署邀請他加入,最終他選擇了重新投入Arup旗下。適逢香港8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讓工程師們忙得不亦樂乎,8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的建設也開始起飛,他在台灣求學所累積的流暢中文派上用場,各式各樣的工程案件均有機會參與,90年代初期,Arup踏入台灣參與台北捷運南港線設計,公司業務也在亞洲各國逐步發展。
從台大求學的香港僑生到Arup集團全球副主席,除了石油危機、香港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市場開放、亞洲崛起等大環境機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個人如何準備與把握這些機會,「終身學習」的態度是抓住這一切的重要因素。
教育
從學界到業界,自台灣到全球,陳嘉正博士對中港台的工程教育提出個人的觀察與建議。
1.設計與創新能力-中港台畢業生在科學分析能力上相當優秀,然而在設計與創新能力上卻顯不足,以北京水立方這件設計案為例,Arup澳洲工程師想出了一個以肥皂泡形式作數學排列的解答,處理空間、結構與美學的複雜問題,這是一個由結構工程師主導創新建築設計的極佳範例。Arup在多年前開始資助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的土木工程系開設「創新設計」課程,就是希望未來的工程師們不只懂得計算,更要懂得創新與設計。
2.語文溝通與表達能力-除了基本的語文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溝通與表達的技巧,這是中港台畢業生普遍不足的部分,很大程度侷限了個人的發展。
3.Problem-based Learning-扎實的理論基礎之外,更重要的是應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必要藉由實務參與,讓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為何而學。
4.永續概念的傳遞-永續是全球議題,作為專業工作者,必須時時刻刻將這份理念注入日常工作之中,這是責任也是義務,尤其是教育階段,必須很嚴肅地看待這項概念傳遞。
Arup是一家由員工基金和慈善基金共同擁有的公司,可以說是沒有老闆,因此,擁有相對較高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樣的公司文化提醒著工作者獨立思考的重要性,藉由多樣化的設計案,個人學習領域得到不斷地擴張與成長,機會來了自然有能力掌握。
陳嘉正博士卸下集團全球副主席之後,轉任Arup集團信託基金董事會主席,負責委任公司董事會並監督公司根據理念進行運作,其過往的榮譽包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特區政府委任太平紳士、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等。
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15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