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土木杜風 70 期 焦點人物: 陳 文 先生、工程師

By | 2016-04-08

惟精惟一,隨緣隨機People chanman

  陳 文 CHAN Man

香港寳嘉建築 Dragages Hong Kong執行董事

陳 文先生 小檔案

香港寳嘉建築  Dragages Hong Kong 執行董事
港珠澳大橋香港路段 HZMB Hong Kong Link Road 項目總監

香港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Fellow, The Hong Kong IE 
英國註冊土木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Fellow, The 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Surveyors)
台大土木及地質學系香港校友會會長(2007—2011)

參與策劃管理的主要工程項目:

香港 港珠澳大橋香港路段接駁工程 HZMB-Hong Kong Link Road
昂船洲高架橋及青衣東高架橋
馬鞍山T7幹線 Ma On Shan T7 Trunk Road
屯門公路擴闊工程(第三及第四期)Tuen Mun Road Widening
北大嶼山高速公路(欣澳路段)

海外 多哈新機場填海工程

New Doha Airport Platform Reclamation and Revetment
曼谷南外環線高架橋工程 Southern Outer Bangkok Ring Road
墨西哥 防波堤工程Mexico Engeria Costa Azul LNG Terminal Breakwater

 

對我個人來說,現在也許並不是回顧人生的適當時刻,到目前為止,雖然深知已接近退休之年,我仍然在事業的高架路上全速奔跑,勇往直前,另一邊冀望在人生的下半場,悉心把積累三十多年的閱歷,隨緣隨機地啟導新進後浪,傳承高效的管理文化。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杜風電子報邀請我寫一篇個人專輯,令我受寵若驚。竊想自己只是緣身於土木工程職場的一個平凡的工程師,既無顯赫的學術成就,也無工程技術的突破性建樹,更不是一個長袖善舞的企業家,要自我介紹,委實乏善足陳。

我從台灣大學土木系畢業之後,一直以受僱的方式發展個人事業,雖然談不上甚麼打工皇帝,但是憑著惟精惟一,承擔責任,心無旁鶩,專心打拼的理念,為所效力的公司服務,享受優薪厚職,在職場上縱橫馳騁,笑傲江湖,三十多年來,對「打工仔」身份,仍然甘之如飴。也許我可以借此機會,透過個人事業的軌跡和歷程,透析一下一個平凡的土木工程師,在這個行業裏的發展機遇,向有志在這個行業發展而不存大野心的年輕一代進一言。

我生活在小康之家,自幼在香港和澳門長大,父親是中學老師,教授化學科,很受學生的愛戴。在家庭和父親的薰陶下,投考大學時,以化學工程為第一志願,土木工程只是我的第二志願。由於學術成績未能符合化工系的錄取標準,只能屈居第二志願,修讀土木工程系。猶記得當時獲派土木工程學系,我並無失望,反正我的個性是既來之則安之,隨緣隨機,深信只要努力,行行出狀元。

就讀台灣大學的四年,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黃金時期,首次脫離家庭,摒除束縛,無憂無慮,盡情呼吸大學的自由空氣。那段時間,我忙於約會女生,偶爾缺課,獨立自由,享受任性妄為、桀驁不馴的生活。那種愜意的感覺,至今仍難以忘懷。放浪的後果是,在畢業那一年我仍有不合格需要重修的學科。不過在重繫心猿之後,我確信可以在限期之內追回失地,順利畢業。

PeoplechanmanT3_1v_2

香港工程師學會技術講座–公路 隔音屏罩之設計及施工
HKIE Technical Talk on Noise Enclosure Design & Construction

畢業後我曾經在台北一所土壤實驗室短暫工作,1978年底返回香港謀求事業上的發展。七、八十年代,香港各項主要的基礎建設開始萌芽,土木工程自然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我加入了一間日資合約承建商─青木建設株式會社(Aoki Corporation),在地盤整固、土方、填海造地的範疇上開展個人事業的專長。一做十多二十年,直至2001年我仍然專注在這個工作範疇。在青木工作期間,我掌握了在當時備受環球推崇的日本管理文化,對我日後建構個人的管理信念,裨益良多,終身受用。

在青木工作幾年,完成了第一個工程項目之後,我越發覺得個人的識見捉襟見肘,視野不夠寛宏,於是毅然決定放下工作,赴笈美、加深造。在這段接近六年的留學生涯,我取得了第二個學位,也迎得美人歸,和意中人共訂婚盟;閒時到處浪跡,細意觀察各行業的管理模式,體味事業以外的人生價值。雖然近乎虛耗時光,我從美、加偌大的經濟體系中,卻發現一個現象:個人能力實不足以抗衡經濟逆轉的大山。在特定的時空下,社會也不一定急需基建工程師。任何人從事基建這一行業,能否有一番大作為,與天時、地利、人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如莊子《逍遙遊》所言,大鵬鳥要待六月之風,才可以展翅高飛九萬里長空。土木工程師在某種處境下也與大鵬鳥相若,必須候風而飛。在客觀環境備受局限的情況下,期望以個人才能力挽狂瀾,實在談何容易。

這雖然是一次不愉快的體驗,卻啟發了我日後要對眼前出現的每一個機遇都要牢牢把握,不會輕易放過。每當工作上出現困難,總叫自己耐心處理,樂觀地面對,靜待黎明。隨機隨緣,樂觀自信,就成為我日後做人處事的座右銘。

 PeopleChanman01

台大土木及地質學系香港校友會週年晚會  NTUAA C &G AGM

 

六年後,我回到香港,重返青木,初期繼續專注在斜坡、土方、填海造地項目上,之後更參與新機場的建築計劃。在這段期間,我逐步躍升至項目管理的高層,管理的事務和責任更多更重了。當青木決定有計劃地撤出香港之時,我也決定提早離職。事實上,當時的本地市場開始轉變,原來佔主導地位的國際承建商(包括英國、德國、日本承建商)已經好景不再,中國大陸的承建商正在迅速冒起,到了九十年代,已經獨領風騷,承包了大部份的工程合約。

離開青木之後,中國主要承建商中國港灣工程公司(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 Company)邀請我加盟,我一直對中國公司屢屢以低價成功奪標的技巧極感興趣,所以欣然受聘。中國港灣是國營企業,原隸屬中國交通部,負責管理中國絕大部份的海港和航道事務。工作期間,發覺他們沿用的是非常中國化而且極為舊式的管理方法,後來才慢慢引入幾位留洋歸來的高級知青擔任管理階層,逐步對舊有的管理模式作出改革。

當我加入中國港灣香港分公司,著手開展最棘手的工程項目之時,我竭力令公司高層注意到,如何通過縝密的合約管理,程序規劃,技術及風險管理,分判管理等,建立工程管理的更佳方法。經過一番的陳述及示範之後,我差不多即時得到公司方面的全力支持,按我的想法改革公司的管理模式。經過多項大型工程合約達標完成後,我協助公司提升至最主要承建商的行列。由2002年到2010年,香港分公司的營業額達到一億五千萬至二億美元之間,工程項目包括:地盤整固、地盤開拓、公路、橋樑、港口及航道維修、道路維修、管道修葺、修復斜坡、淨化河道、高爾夫球場和其他建築工程。2004年至2010年,我也負責海外項目,帶領一隊技術支援團隊赴英國、曼谷、斯里蘭卡、孟加拉、墨西哥和多哈,協助中國母公司管理當地的工程項目。2010年底,我決定邁出事業的另一大步,轉投香港寳嘉(Dragages Hong Kong)。

 PeopleChanManT3_1v_4

馬鞍山T7幹線  Ma On Shan T7 Road, Hong Kong

香港寳嘉乃Bouygues Construction的子公司。Bouygues Construction是環球建造業界的龍頭企業,專營建造、土木工程、電機外判及維修服務、兼及融資、設計、建造、維修、營運及管理專才等多元化發展,業務遍及大約80個國家,在業內穩居領導地位。員工人數超過55,000人,每年營業額達一百億歐元。在香港,寳嘉業務主要集中在大型及高技術的基建項目建造上,目前手頭的工程有啟德遊輪碼頭、民航處大樓、港島西地下排水管道、地鐵港島西支線和廣深港高鐵隧道、港珠澳大橋。

加入香港寳嘉,我的工作重點聚焦在港珠澳大橋的工程上。經過一年多的部署,香港寳嘉聯同姐妹公司VSL和中國港灣在2012年投得這份造價港幣一百二十八億的合約。工程包括設計和興建9.2公里長的高架橋,大部份建於水面之上,為大橋連接香港路段的重要部份。工程預期於2016年完成。我是香港寳嘉的執行董事,也是這個聯營公司的項目總監。

1970年到2000年,可以說是香港基建由萌芽踏入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我的鍛鍊期、紥根期;2000年到2010年是基建發展的低潮,卻恰好讓我把握這段人力資源充裕的時機,逆向實踐我的管理概念。2010年以後,基建又重現蓬勃生機,先前的「十年生聚」,讓我可以順理成章地參與管理更大型的基建項目。

 扼要地回顧了前半生的工作機遇,總結起來,只是一兩個簡單的概念。我入讀土木工程系,非我首願,是偶發的際遇;工作期間從未為跳槽轉職而刻意部署,在偶然的契機下,卻廁身於國際企業的最高管理階層,享受高薪厚職的待遇。種種偶然,竟成就了我前半生的事業,我以為這與我隨緣自適的信念分不開的。我是一個老老實實工作的人,我也相信時勢、好運、機遇只會向有實力的人招手。宏而觀之,環球經濟對你的業界有利,有實力的人自然會水到渠成,嶄露頭角;環球經濟逆向發展,天道酬勤,苦紥苦撐的人也不會餓死。所以,大成功要看時勢,小成功要靠打拼。年輕的業界朋友們,奉勸一句,要成就個人事業,要有不怕辛苦,不怕吃虧,不嫌卑微,老實苦幹的精神,專心一致在自己的職場上努力,心無旁鶩,待六月風動,大鵬鳥就能乘風而起,展翅高飛。隨緣隨機,惟精惟一,是我深信的處世做人的金鍼。

年輕人總怕在工作上遇上困難,誰不知遇上困難正是你步向成熟的機遇。我以為,成就大事的人一定要具備積極樂觀的性格,相信任何困難都有解決的辦法,一時未能找到辦法,毋須太早氣餒,必須用耐性去鑽探,冷靜地思量,找適當的人去請教,當問題得以解決之後,因解難所添加的自信和智慧,就會轉化為你日後處事應世的無比能量,帶引你進入成功之路。偉大的事業,其實就是一本解難的日記。

 

至於人事管理的技巧,確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年輕時,總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習慣用人事架構、權力制衡、典章法則去誇談管理技巧;經過幾十年的閱歷之後,我深切體會到要管理好一間企業的員工,重點不在制度,制度是僵化的,機械化的,缺乏人性,沒有把人的價值看成為公司的資產。在我的管理信念中,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長處,我傾向於鼓勵員工下屬在常規下盡量開拓自己的創意空間,發揮想像力,在所屬工作範疇內突顯自己的才華,做好份內工作。有人批評這種管理模式強調個人,對公司不利,這種說法我不敢苟同。彰顯個人能力,與公司利益既無矛盾衝突,反而做就了一個雙贏局面。團隊內的成員如果都能發揮所長,一定是個精湛的團隊,公司只會受益,怎可能受損?當然,鼓勵員工發揮所長,不等於放任自流,不作監管,有需要時,管理階層就要過問,甚至出手干預,撥亂返正。如何拿揑尺寸,那當然要看主事者的功夫了。我從事管理團隊工作幾十年,記憶中,要親自出手處理的出軌事件,不超過十宗,只要員工對你信任,你指出他的缺失,只會成為整個團隊日後砥礪改進的動力。

 

職場以外,我曾任台灣大學土木及地質系香港校友會會長(2007—2011)。該會由已故麥立明學長(土木1971)創立,麥學長因健康理由引退之後,會長一職由我接任。該會會員人數達200人,都是台大土木系的校友。會務主要在籌辦校友聯誼活動,舉行土木、地質的學術交流和學歷/專業資格的確認。自2007年起與母系重新確立溝通渠道之後,香港校友會安排定期探訪土木系的活動、週年聯歡活動。此外, 母校土木系還支持我們校友開辦多個專業技術的講座。闊別幾十年,還有緣與部份老師重遇,內心有說不出的興奮。

利用人生的下半場,略盡個人棉力,團結系會校友發光發熱,回饋母校母系,所「隨」的也是基於一份「機」和「緣」。

PeoplechanmanT3_1v_8

港珠澳大橋香港路段 (施工中 — 設計圖片)
Hong Kong Zhuhai Macao Bridge – Hong Kong Link Road (Photomon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