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3 月 2016

2016 QS世界大學領域排名公布臺大32個領域進入全球100名(NTU e-Newsletter#1258)

2016 QS世界大學各學科領域排名公布,本校在42項學科領域中,有18個領域排進世界前50大。「電子與電機工程」領域排名23,「化學」領域排名29,「機械、航空與製造工程」領域首度進入前50大。

今年加入6項新的學科領域為:考古學、戲劇、礦物、護理、人類學、社會政策,從去年的36項學科增加達42個領域。本校「護理」領域排名全球43名,「礦物」領域則是49名。

臺大入榜前50名的其他13個領域,包括「藝術與設計」、「現代語言」、「電腦科學與資訊系統」、「化學工程」、「土木與結構工程」、「牙醫」、「醫學」、「藥學與藥理學」「地球與海洋科學」、「材料科學」、「物理與天文學」、「發展研究」、「法律」。此外,本校排名全球100名內總計32個領域。綜觀整體表現,本校在「自然科學」、「工程與科技」以及「生命科學與醫學」表現較佳。

2016 QS世界大學各學科領域排名公布請見連結:

https://www.space.ntu.edu.tw/navigate/s/EADFEBF4342447979C70FC1B60C432B8QQY

北大日系列活動 透過音樂分享最真實的感動(NTU e-Newsletter #1258)

20163月24日晚間,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的舞臺被妝點的宛如臺大的綠蔭一般,廳裡迴盪的,是動人的旋律與樂音。臺大北大日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由「青青—臺灣大學北京大學校園民歌聯合音樂會」裡眾多的學生音樂家以及臺大學姊齊豫,帶大家一起透過音樂,分享與交流最真實的感動!

NTUmusic04

「校園民歌」音樂風潮由臺灣開始,奠定了臺灣日後在華語流行歌壇重要的基礎。而其起源,正與本次的演出場地息息相關。被認為是第一首校園民歌的作品〈鄉愁四韻〉正是在中山堂中正廳發表,由當時就讀臺大農化系的楊弦所創作。在這樣一個對校園民歌來說充滿歷史情感的地點演出,使得整個音樂會擁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除了演唱我們所熟知的校園民歌,來自北京大學的學生也帶來了屬於他們的校園歌曲,雙方也都發表了同學自己的創作。我們從兩方所帶來的歌曲中,可以聽出兩地學校不同的風格與民情,同學也從互相的音樂得到了觀摩、鑑賞的機會,以「臺大北大日」交流的主旨來說,透過音樂,雙方學生藉此藝術平臺得到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這次的演出,由本校藝文中心進行策劃與統籌,除了公開募集演出人才之外,更進一步結合了校內的各種藝文人才擔任演出的行政與技術人員,舞臺、燈光、影像都由本校戲劇系同學擔任,有關音響工程也由本校校友設計執行。為了將所有技術設備在下午彩排前準備完成,工作人員從早上七點就開始進行各項設備的裝置,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將裝臺準備工作完成進行彩排演出,有些工作人員整日幾乎沒離開過工作崗位,一直到深夜拆臺結束後才有時間用餐,這些同學全心全力投入在音樂會的製作中,讓人敬佩。

NTUmusic03

整體節目規劃,分為:唱自己的歌、土地的歌、詩與歌的婚禮、用歌唱生活、現在唱自己的歌等六大主題,希望藉由演唱的歌曲,帶領大家一同回顧「校園民歌」最初的精神。校園民歌之初,是一種對於自身生活、文化與精神的反省,也因此有了「唱自己的歌」這樣的呼聲,在此主題兩校分別安排了各自的校園歌曲發軔之作;延續唱自己的歌的反省,校園民歌大量展現對身長土地的觀察與關懷,青年人唱出「土地的歌」;「詩與歌的婚禮」主題則表現了校園民歌以新詩入樂的創作形式特色;「用歌唱生活」是校園民歌當中最常見的主題內容,青年學子透過歌曲表現生活中各種點滴,抒發心情、感懷詠嘆;最後一個主題「現在,唱自己的歌」發表兩校同學的創作,藉由新時代的作品與傳統相互對話呼應。除了六大主題,音樂會邀請臺大學姊齊豫作為嘉賓,齊豫非常用心地挑選了她的曲目,除了非她莫屬的〈橄欖樹〉外,更精心安排多首呼應整體節目主題規劃的曲目,使得整場演出更臻美善。

這場不稱為「演唱會」的「音樂會」,是臺大首次由校方主辦,而在校外專業表演場館舉行的演出,24日晚上雖然寒雨紛飛,中山堂卻湧入滿座的觀眾,和臺大、北大校長,以及兩校師生一起欣賞了這場跳脫一般校際藝術交流活動的音樂會。整場音樂會以鮮明的主題內容為軸,讓雙方針對同一藝術文化內容深入對話,更將校園民歌的藝術內容與發展脈絡爬梳整理化為實際的演出,邀請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分享。

青青——臺灣大學北京大學校園民歌聯合音樂會

時間地點|2016年3月24日、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北京大學

合辦單位|臺北市中山堂

贊助單位|溪頭米堤大飯店、臺北市私立南華高級中學職業進修學校

唱自己的歌:鄉愁四韻、同桌的你

土地的歌:月琴、正月調、彎彎的月亮

詩與歌的婚禮:夜鳥、再別康橋、偈

用歌唱生活:南山南、那些花兒、第一支舞、散場電影、蔡藍欽組曲

北大學生原創:花開的季節、轉身之間、未名湖是個海洋

臺大學生原創:天際線、清晨市集

齊豫演唱:民歌手、民歌組曲(如果、讓我們看雲去、風中的早晨、恰似你的溫柔、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菊嘆、橄欖樹

大合唱:童年

臺大演出者|程明(音樂學研究所)、朱家萱(社會學系)、徐縵庭(人類學系)、楊宗樺(生化科技學系)、王仲群(人類學研究所)、葉家含(音樂學研究所)、紀儀羚(園 藝暨景觀學研究所)、張惠平(光電工程學研究所)、簡嵩恩(國際企業學系)、 吳子齊(戲劇學系)、鄭如韻(獸醫學系)、王昭權(園藝暨景觀學研究所)、 蒙捷文(資訊工程學研究所)、林士捷(會計學系)、謝達孝(法律學系)、楊 易修(財務金融學系)、黃楷翔(資訊管理學系)、曹容(心理學系)

北大演出者|靳子玄(藝術學院)、張思源(新聞與傳播學院)、范月影(法學院)、王少莆 (社會學系)、常一帆(經濟學院)、張亮(信息管理系)、王啟元(法學院)、 李漢文(信息管理系)、何穎雯(城市與環境學院)

節目總監|沈冬(臺大藝文中心主任)、夏紅衛(北大港澳臺辦公室主任)

執行策畫|廖詩昀(臺大藝文中心節目經理)

舞臺監督|許誌珍(臺大藝文中心節目經理)

節目執行|王學寧(臺大藝文中心節目經理)、梁湘郁(臺大藝文中心節目經理)、劉怡伶(臺大藝文中心節目經理)、羅玲(北大港澳臺辦公室綜合辦主任)、張莉鑫(北大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李揚(北大青年聯合會文化體育部部長)、林偉鵬(北大港澳臺辦公室交流與學生事務室副主任)

行政助理|鄭雅勻(臺大中國文學系)、簡子涵(臺大園藝暨景觀學系)

現場執行|李宥璇(臺大藝術史研究所)、莊慈(臺大藝術史研究所)、陳建銘(臺大政 治學系)、何思思(北大國際關係學院)

攝影|陳宥中(臺大生命科學系)、柯沛青(臺大公共衛生學系畢)、謝睿哲(臺大地理 環境資源學系)

音響工程|陳星奎(臺大電機學系)、唐宋音響、林子彧(臺大哲學系)

影像設計|鄭晴元(臺大戲劇學系)

影像設計助理|官彤彥(臺大戲劇學系)

舞臺設計|王君維(臺大戲劇學系)

舞臺設計助理|李佳霖(臺大外國語文學系)

舞臺技術|陳信廷(臺大戲劇學系)

舞臺技術助理|郭孟憲(臺大戲劇學系)

燈光設計|葉書昂(臺大戲劇學系)

燈光設計助理|林頎姍(臺大戲劇學系)

燈光技術|賴珮瑜(臺大戲劇學系)、張智一(臺大戲劇學系)、陳大再(臺大戲劇學系)、詹皓宇(臺大戲劇學系)、吳昀(臺大戲劇學系)、陳以欣(臺大戲劇學系)、張善婷(臺大戲劇學系)

美術設計|張文馨

手寫字體|戴國祐(臺大財務金融學系)、齊豫

  • 舞臺燈光音響裝臺●

音樂會的影像、燈光、舞臺由本校戲劇系鄭晴元、葉書昂、王君維擔任,並由本校校友陳星奎擔任音響工程設計。圖為音樂會早上工作人員在中山堂光復廳裝臺情形。

  • 齊豫與全體同學合唱童年●

本次「青青」校園民歌音樂會,特別邀請校友、知名演唱家齊豫擔任嘉賓,圖為齊豫與全體演出學生共同演唱最後一首歌曲〈童年〉,並邀與會觀眾一同合唱。

  • 校長向演出同學致意●

這次演出臺大共有十八名、北大有九名同學參加演出,楊泮池校長特別在演出前至後臺向演出同學致意。

臺大交響樂團《群賢交響‧盛世和鳴》(NTU e-Newsletter #1258)

臺大交響樂團於今年1月赴北京、天津,與北京、清華、南開三校交響樂團聯演交流音樂會《群賢交響‧盛世和鳴》,活動圓滿結束。繼2010年受邀參加上海世博音樂會演出後,臺大交響樂團再度踏入大陸,開啟兩岸學生交流的新頁。

百餘位學子在舞臺上一同綻放音樂繁花,氣勢磅礡恢弘,三場音樂會吸引了千餘名愛樂者,佳績斐然。楊泮池校長特別於交響樂團出訪前親自授旗,致詞勉勵臺大交響樂團同學,並對樂團出訪表達支持與祝福。張慶瑞副校長提醒同學要注意保暖、保護自身安全,藝文中心沈冬主任則期許交響樂團代表臺灣大學的形象,創造兩岸學子交流的里程碑。

臺大交響樂團同學1月23日於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第一場音樂會。上半場由北京大學學生交響樂團揭開序幕,演奏《費加洛的婚禮》序曲、〈走西口〉、莫札特《A大調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由臺大交響樂團演繹輕靈蒼茫的《仲夏夜之夢》序曲、耳熟能詳的〈結婚〉進行曲、布拉姆斯輝煌壯闊的《大學慶典序曲》,以及李哲藝老師編曲、纏綿幽婉的臺灣民謠《望春風》。

音樂會的尾聲,由兩校學生合奏歌劇《卡門》序曲及熱鬧炫麗的《威風凜凜進行曲》,舞臺上合演的盛況,獲得全場觀眾的滿堂喝彩。曲畢兩校代表互贈紀念品,表達熱情招待以及感謝之情。

1月25日,樂團於北京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演出,這場音樂會曲目同樣精彩,上半場清大學生樂團演奏歌劇《鄉村騎士》間奏曲、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等精彩樂章;下半場本校交響樂團特別演繹《族舞曲》,此曲目作曲者之一茅沅先生為北京清華大學校友,因此深受在座的清大師生喜愛。

1月27日,樂團前往天津南開大學田家炳音樂廳,舉行最後一場交流音樂會,以喜氣洋洋的〈春節序曲〉揭開序幕後,接著是歌劇《蝙蝠》序曲等曲目,最後由本校學生與南開大學學生共同演奏象徵臺灣南部民俗風情的《臺灣音畫》〈鹿港廟會〉,為三場交流音樂會劃下完美句點。《臺灣音畫》的作曲者鮑元愷先生特別蒞臨現場,音樂會後與兩校學生餐敘,暢談作曲心得,並對此次音樂會演出讚譽有加。

本次活動的幕後推手,是全福國際投資公司董事長劉容西先生。劉董事長同時也是交響樂團的大學長、1960年創團時期的團員。劉先生多年以來積極資助樂團,並籌畫此次交流,數年前即有促成樂團交流的念頭,今年終於順利成行。這次交流活動的成功,無非為臺大交響樂團揭開嶄新的一頁,也讓團員們有了充實豐富的回憶,是一次難得的成長。劉學長在出訪大陸的這段期間,非常關心團員們的狀況,用餐時間也時常與團員分享創團時期的心路歷程。

而學生樂團出訪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幸有臺大藝文中心給予豐沛的行政支持,讓本次規模龐大而艱鉅的交流活動得以成行。藝文中心沈冬主任以及藝文中心的成員,對於海外參訪交流有豐富的經驗,事前也與北京以及天津三校聯絡妥貼,包括勘查場地、樂器租借以及安排演出的座椅、譜架等等,音樂會才得以圓滿舉行。

NTUmusic01

樂團的常任指揮莊舜旭老師對此次交流感到非常滿意,最令指揮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天抵達北京時氣溫只有零下17度,北大的音樂廳卻座無虛席,讓人感到內心非常溫暖。另一方面,就讀物理學系三年級的團長張立認為此次出訪演出意義重大,以樂音會友,同時對於樂團的形象以及向心力有很大的幫助。相信在數十年之後,樂團的成員會悠悠回憶起這趟出訪交流,讓臺大交響樂團在我們的人生風景中,呈現遠年琥珀的光澤飽滿而深幽動人!

(臺大交響樂團資管二黃楷翔、財金三江梓寧報導)

錢思亮先生紀念特展揭幕 (NTU e-Newsletter #1257)

今年為錢思亮先生108歲冥誕(1908-1983),為緬懷錢故校長卓著領導及無私奉獻,本校與中央研究院及浙江杭州錢王祠合作,籌劃舉辦「思學並濟 亮節高風──錢思亮先生紀念特展」,今年2月間先於中研院展出,3月8日至25日移展至本校校史館,結束後將於杭州錢王祠、北京大學陸續展出。

本校展出期間適逢「臺大北大日」,24日下午13時至13時30分,本校楊校長、北大林校長,以及錢故校長次子中研院錢煦院士及三子國泰慈善基金會錢復董事長夫人田玲玲女士將以家屬代表身份與兩校貴賓共同觀展。

此紀念特展精選錢故校長生平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相片與珍貴文件,其中包含其求學時期的實驗筆記,以及在北大、臺大任教時的教學講義手稿、古典辦公桌椅與書櫃,以及博士袍。此外,藉這次展覽機會也整理當時錢故校長影音檔案,並將此珍貴收藏史料公開展出。展覽內容也包含在不同時期錢校長罕為人知的小故事,希望藉著這些生活化的點點滴滴,可以讓參觀民眾更深刻地體認錢校長在真實平凡中不凡的一面。

錢思亮先生於民國40年至59年擔任本校第五任校長,在位19年間,戮力維護自由學風,延攬師資,擴充設備及增設系所。錢故校長在國內最高的教育與學術單位奉獻長達32年,對我國學術研究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下,為我國培育無數傑出人才,今日得以在許多領域中展露頭角,錢故校長居功厥偉。

此外,錢故校長卸任本校校長後,轉任中央研究院院長達13年(1970-1983),任內增設研究所與籌備處,羅致各方優秀人才,使中研院發展日俱規模聲譽卓著,並開展與國內各大學進行相互合作,積極促進與國際學術交流及世界接軌,建立日後中研院在學術研究之領導地位。

錢思亮故校長,敦厚誠懇,個性謙沖內斂,行事謹慎細心,顧全大局,具有高貴的讀書人之氣質風範。錢校長育有三子,長子錢純曾任中央銀行副總裁、財政部長,次子錢煦為美國四所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研院院士,三子錢復曾任外交部長、駐美代表,現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分別在財經界、學術界及外交界有非常傑出表現。

NTU e-Newsletter #1257

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epaper/article.asp?num=1257&sn=14119

 

追思故校長傅斯年先生於傅校長120歲冥誕(NTU e-Newsletter #1258)

傅斯年校長出長臺大短短七百天,孜孜矻矻,留下許多目標崇高、語重心長的勗勉,以及悲壯義憤或幽默莞爾的神來之筆,也不乏長輩關愛的叨絮。今年3月26日是傅校長120歲冥誕,校史館誠摯邀請師生一同參與書法傅校長名言,為杏壇鞠躬盡瘁的傅校長致敬。

 

致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先生”抗議函”:康文署審查表演團體簡介事件

台灣大專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總會

THE JOINT ASSOCIATION OF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LUMNI IN HONG KONG

香港九龍彌敦道101號海防大廈701室
e-mail
:jatuchk@yahoo.com.hk
FAX
:(852) 2789 4806


抗 議 函


劉局長江華台鑒:

本會得悉貴局轄下之康文署,為本地劇團「糊塗戲班」使用表演場地時,要求刪除場刊內工作人員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因其標示校名內有「國立」二字,被康文署要求自其表演簡介中刪除校名。


本會認為文化藝術超然於政治,況事實名稱就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而中國大陸亦未有禁止使用,何以康文署敢逆兩岸之和諧模式,強迫刪去校名,故本會深感遺憾!康文署此舉除侮辱該校外,且有違兩岸「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之各自表述模式,本會特此提出嚴正抗議,希往後勿再發生同類事件。

專此  敬頌
大安!
台灣大專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總會
會長 湯麟華
副會長 陳沛廣  劉木蘭
敬上
2016
年3月22日
副本送: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本會屬會:
國立台灣大學香港校友會
輔仁大學香港校友會
國防醫學院港澳校友會
中國文化大學香港校友會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香港校友會
僑務委員會中華函授學校香港校友會
逢甲大學香港校友會
大葉大學香港校友會
玄奘大學香港校友會
銘傳大學香港校友會
明道大學香港校友會
朝陽科技大學香港校友會
僑大香港校友會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香港校友會
天主教靜宜大學香港校友會
國立宜蘭大學香港校友會
大仁科技大學香港校友會

轉發 臺大1966五十重聚—NTU1984同學支援會

春雷乍響 臺大畢業五十年校友重聚 且看今朝

NTU e-Newsletter #1258    (文/ 西礁子)

淡淡的三月天春雨綿綿,杜鵑花在臺大校園各個角落開開謝謝,上演每年永不停綴的戲碼,應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但也隱含著無限的感慨與悲壯。今日返校參加校友重聚,是有些如老兵返鄉,近鄉情怯。前校長孫震亦在閒談中感嘆「五十年歲月彈指即過」,令人好不感傷。

今年3月19日臺大五十年畢業校友在臺大綜合體育館舉行重聚大會,中午聚餐時,臺大合唱團以四部合聲的方式演唱當時在校園中十分流行的情歌──「杜鵑花」:「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麼美麗啊~~~」,已經畢業五十年的校友們的心靈全召喚回椰林大道旁,想著春天杜鵑花落英繽紛的景色,就彷彿可以看到粉紅色的花朵排列成兩顆心、色彩豔麗的I love you英文字樣,以及情人的名字。這樣的想像讓人回到羅曼蒂克的青春年華,彷彿一切並未走樣、褪色,讓人生充滿著詩情畫意,無限歡欣。

校長楊泮池致詞時言簡意賅表示,臺大校園素來美麗動人,雖然春雨中杜鵑花盛開後又飄落,但「茍日新、日日新」,臺大校園生生不息,永遠都是大家心中最美麗的花園,希望校友們經常回母校,共享盛大美好的家園,並攜手開創臺大更美好的未來。在這情意懇切的談話之後,一位甫自海外返校的植病系校友立即捐獻「校友重聚-校園美化」專戶基金美金兩千五百元整,連同其他的校友捐助,美化校園捐總額已接近百萬元新臺幣。爾後學校方面尚希望校友們多多支持設於華南銀行臺大分行的國立臺灣大學401(代號:008),帳號:154360000028「校友重聚-校園美化」專戶基金,代碼:FD105005,期能集腋成裘、眾志成城,達成美化校園的目標。

在校友們重聚的片刻辰光,理工科系校友趕緊把握機會率先上臺演唱50年代在校園流行的西洋歌曲,老歌新唱讓人瞬間掉進了時光隧道,彷彿回到在臺大校園求學的日子,悠閒的午後沉迷於西洋音樂的國度,在優美旋律音符的派對中盡情揮灑青春的身影。還有的校友寄情於中國古典音樂歌曲,演唱由名歌唱家斯義桂先生演唱、趙元任教授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來表達對臺大母校深切思念之情,一時情緒激烈,以高低音階先後併發樂音,唱出不同段落,十分不容易。恐怕斯義桂(名歌唱家)先生若是在場,也得禮讓三分。

校友們如此熱情表達愛戀母校情懷,實在是臺大人的福氣。五十年是個不算短暫的歲月,回過頭來看看,吾人真正要做的事,應該是還尚未開始,好在天增歲月人增壽、來日方長。近日有些新科立委對許多事物不夠了解便妄下評判,但那些事物卻是有些臺大人認為極為努力爭取的事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望彼此皆能以更加寬闊的胸襟去包容、了解。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餐聚前畢業校友合影,除了各學系系友之外,也有安排各種不同性質的團體一齊上臺,包括各個中學校友會、在校住宿同一宿舍的學友,還有自海外僑居地來臺求學的僑生校友,如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等。老友們闊別五十年,分散在世界各地各自努力有成,今朝重聚樂開懷,彼此見面的真心話是:「在此大家能見面是大家的福緣。」這也是彼此心中最大的祝福。分離是力量的擴張,重聚則是力量的凝聚。臺大人,且看今朝再說。

 

黃步城學長分享提供寶貴的養生健康資訊

台大校友:PSWong黃步城養生保健

站長:黃步城 (PS)

宗旨:宏揚中醫文化,重視近代醫學,改善人體健康,前人經驗與醫技創新並重

(本站所有資料僅供養生保健參考,各位若已生病請即尋求相熟中醫或西醫協助並診治

 

http://pswong.syjrgrp.com/index.php/food-health

感謝黃步城,機械工程師也是國立臺灣大學香港校友會理事。

黃步城 PS Wong email address 為 <pswong08@gmail.com>

 

台大土木杜風 47 期 焦點人物:陳嘉正 博士、工程師

我的學思歷程       陳嘉正

hkustntu11

攝於興建中的環球貿易大廈頂層hkustntu12

 

台大土木工程系畢業
劍橋大學博士、前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
現任 Arup 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集團副主席
 

感謝台大土木系杜風電子報總編輯邀請我介紹一下自己,也藉此機會談談我個人對土木教育以及土木產業的一些觀察和想法,與同學們、讀者們分享。

從台大到劍橋

1967年我以香港僑生身份有幸進入台大土木工程系就讀,蒙恩師洪如江教授的啟蒙、鼓勵、以及推薦,我在1971年畢業後得以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當研究生,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其實我的家境不算好,但僥倖地獲得英國文化協會三年的獎助學金,使得夢想有機會實現。

當時正值劍橋創新的「臨界土壤力學」(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發展得如火如荼之際,地工研究組除了有一眾名教授齊聚之外,又擁有規模可觀的研究生以及博士後團隊,他們從一個突破性的概念建立一套新的力學理論,透過一系列有遠見又週全的研究方案,不斷吸收優秀人才和資源,長年努力不懈地逐步求証、進而推廣實際應用,是一個相當嚴謹的治學歷程。我的研究課題是臨界土壤力學的彈塑性應力應變模型在軟粘土的應用,回想當年我能夠躋身於那樣優秀的研究隊伍,實在是非常難得和令人興奮的機會,加上劍橋深厚的學術傳統和多元的校園生活,讓我有機會與各方精英「切磋討教」,涉獵不同知識領域、擴大眼界、塑造自我,三年多下來,學位拿到了,卻真正感到學海無涯,自己何其渺小,更學會謙卑。

離開劍橋,為了爭取實務經驗,我跑到倫敦去工作,當時我的指導教授Wroth推薦我到Ove Arup & Partners (Arup 奧雅納) 工程顧問公司去追隨Henkel教授學習(他曾與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的 Bishop 教授共事,並出版了三軸試驗的經典著作),而我就這樣展開了在Arup公司大半生的工作歲月。

工作是終身學習

上世紀70年代因中東戰爭引發了石油危機,加速了離岸油田的鑽探及開發,當時正值歐洲北海發現大型油田需要加速探勘,因其水位深、風浪大以及地質條件特別,為相關工程帶來了不少的挑戰與機會。我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入了Arup的離岸工程部,研發設計當時新型的「混凝土重力式平台」(Concrete Gravity Platform),和處理各種離岸工程上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海底油管鋪設及埋藏、鋼平台椿基等等。

當時很多亟待解決的工程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或設計規範可作參考,需要工程師們獨立思考,回歸到基本的物理和工程原理上去尋找解決方法,而得出的答案往往是未經驗證的做法,又或是不能單純採取保守安全係數來提供保障,因而需要格外小心來評估風險,制定應變的施工措施與對策等等。在這樣的前提下工作,給了我非常重要的訓練與專業成長,不但要窮自己所學去解決技術上的問題,而且每當接觸新課題時(例如北極離岸設施須對付浮冰等若干問題),都會努力不懈地嘗試,以求得兼顧多個面向的最佳方案。我後來又加盟了另一家離岸地工技術公司,以倫敦為基地,奔走於荷蘭、挪威、地中海、中東等地,工作內容很有挑戰性,也是考驗自己和增加自信的機會,但也蠻辛苦的。

1979年一個週末我回到劍橋,偶然在街上與Scholfield 教授相遇,他提醒我說:「年輕人,你的機會在你老家,因為香港跟亞洲正在大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不久之後,香港大學邀我回港當講師,香港政府的土力工程署也在對我招手,但我選擇了重新投入 Arup 旗下。也是從這時期開始,我從離岸工程的特殊領域,重新回歸到了傳統的土木工程範疇。

80年代開始,香港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無論公共或私人的工程建設機會不可勝數,超高層建築、地下鐵路、新市鎮基建設施、大學校舍、開山填海、車站和地下室深開挖、邊坡穩定、隧道、深基礎……等等,實在讓工程師們忙得不亦樂乎。而中國大陸也在80年代後期開放外來投資,我在台大所學的,正好在當時給了我能用流暢中文進行工程任務協調的一大優勢,一時之間火力發電廠、高速公路、高層酒店、辦公大廈、商場……等等,各種各樣的工程我均有機會參與。中國大陸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更有趣的是它也肯嘗試和接觸創新的技術,這是我們公司能在中國市場穩定發展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90年代初,Arup參與了台北捷運南港綫的設計,公司業務也在亞洲多國同步發展起來。而就在香港回歸大陸前的1995年,我獲公司任命為Arup東亞區的主席,其後在2007年時,改任公司全球集團的副主席至今。

Arup是一家比較獨特的顧問公司,我們的資產是由僱員基金和慈善基金所擁有,所以可以說是沒有老闆,而擁有相對高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目前我們全球九十個辦公室共有員工約一萬名。回顧我自己在公司待上三十多年的原因,不單是因為有機會參與或接觸國際知名的工程建設,例如從60年代的澳洲雪梨歌劇院、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倫敦勞斯保險大廈、Swiss Re(“小黃瓜”)、香港的昂船洲大橋、匯豐銀行大廈、香港和北京的機場航廈,一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的「鳥巢」、「水立方」、北京中央電視台大廈……等等,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能與眾多實力比我強的同事一起共事,個人學習領域得到不斷的擴張,每天上班都能學到一點新鮮事,也就是我所謂的「終身學習」。

個人的管理哲學

當公司高層大部份的時間用於公司管理以及對外事務,我總是提醒自己應該多找機會参與工程設計,與負責專案的同事多些互動,這樣既能把經驗傳承下去,自己又可以有新的學習。另一方面,我個人一直比較喜歡隱藏性的角色,讓年輕的同事們可以有足夠的自由度去創新,並有空間來一展自己的才能。我認為只有這樣,同事們才能更容易地對工程本身和公司的業務產生真正的 “ownership”。我常常喜歡引用老子道德經十七章的智慧自我勉勵,它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也就是說,最高層次的領袖不用敲鑼打鼓地說自己是領袖,但員工會認同他的領導;次一層的領袖,別人會愛戴和尊敬他;再次一層的領袖,別人會畏懼他;最低層次的領袖,別人會辱罵他。領袖如不信任自己的下屬,他自己也會是不值得信任。好的領袖並不多言,待工作完成時,他的下屬會說成功源自於他們自己的努力,而非由領袖帶領而來。

不論做甚麼工作,如果我令下屬覺得公司的成功是因他們自發得來,而不是由我的帶領所致,那我便是成功的領袖了。這種領袖屬最高層次,對於工程顧問這類以專業技術為基礎的公司,我認為這是一個寶貴的準則。

hkustntu16

與香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女士)及一眾業內人士出席2010年「C40氣候變化國際論壇」

 

對土木工程教育的一些看法

近年來我常在香港及大陸的一些場合,參與工程教育以及如何培訓新世代工程人員的討論,主要貢獻我從工程業界的角度思考土木工程教育的一些看法。如果我們粗淺地說,大學畢業生是「產品」,土木工程學系是「製造商」,而工程顧問公司、營造廠以及其他僱主是「顧客」的話,那麼「顧客」(可以是本土或國際性)的觀點與要求,相信是大學課程應該「教什麼」和「怎麼教」要納入做慎重考慮的。以下是我的幾點觀察:

(1) 中、港、台的畢業生普遍在科學分析能力上都相當優秀,然而在「設計」能力上 (即在安全性、經濟性和美觀等各種條件中作適當的決定)卻顯不足,更遑論創新能力了。舉例而言,在北京奧運游泳館「水立方」競圖設計的概念階段,我們面對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創造一個有130公尺跨度、新穎而又令人讚嘆的 “方盒” 結構?」,最後我們在澳洲的工程師想出了一個以肥皂泡形式作數學排列的答案,並巧妙地把它轉化為輕型的空間幾何結構,加上環保與永續的意念,結果一舉勝出,成了舉世矚目、得獎無數的地標性建物。這便是一個由結構工程師主導創新建築設計的好例子。

      Arup在多年前開始資助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的土木工程系開設「創新設計」的課程,目的是希望啟發同學們以所學專業去突破傳統的能力,提升他們將來在國際間的競爭力;在香港的大學中,我也正在做類似的努力,數年前在「中國工程院」舉辦的「21世紀工程教育」研討會上,我也向大陸院士及院校代表提出過同一看法,我想台大也可以就這個方向考慮。

(2) 語文溝通及表達能力 (communication skills)。工作上我每年都有機會接觸不同國籍、背景、而新加入公司受訓的剛「出爐」畢業生和青年工程師,深深感受到我們大中華的「產品」與歐、美、澳的相比,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闡釋、討論、簡報等表現,明顯地有所不及。我認為這不單是英語水平的問題,而是整體的溝通表達能力需要加強。過去幾年在跟香港幾所大學的土木工程系交流時,我這「顧客」也屢次強調這方面的需求,特別是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參與日益增加,實在有必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語文溝通及表達能力。

(3) 我認為“problem-based learning”對土木工程教育非常重要,亦即在教學上多導入工程實例,引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認識到在學校裡那些基本學科「所學為何」。我要強調的是,土木教育處理的不光只是課程教(或學)什麼(what?),更重要的是如何教(或學)(how?),以使得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到為何而教 (或學)(why?)。

      當今的電腦網絡及媒體資料充足,令教與學都有無限的空間可以互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香港,我們也經常安排大學土木系較年輕的老師到公司裡參與實際工程任務,希望藉此加強以「解決問題」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相應提高。

(4)「永續」(sustainability)概念的傳遞:當今全球資源枯竭,節能減排成為各地朝向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可以預見的是,日後所有建築物以及公共工程的設計、運作、與維護等,對永續性的要求都會逐步提高,建物全生命週期的經濟考量也將成為不可或缺。全球各地不少大學正積極把永續發展的概念及元素融入傳統的土木課程中,我想我們大中華的土木教育也應該重視這樣的趨勢。

與一班年青工程師參與慈善籌款活動:

hkustntu13

恭賀台大畢業同學亦是奧雅納同事 莊姿君(左),成為「香港工程師學會青年會員創意獎2011」大獎得主:

hkustntu14

與一班 香港工程師學會「師傳計劃」選出的年青工程師:

hkustntu15

臺大香港校友會聯同臺灣大專聯合會于3月26日(星期六)舉辦聯誼活動/運動

為聯誼校友,臺大香港校友會聯同臺灣大專聯合會于3月26日星期六在

清水灣”香港科技大學” 舉辦聯誼活動。

各位校友可於午餐後自行参觀大學設施及環境,如海景圖書館。

如球類設施有空檔,更可自費,每位20元正,參加各種球類如羽球,網球等運動以强壯身體。

用餐地方為美心的”南北小廚”(在圖書館對面) 

用餐收費為每位60元正,多除少補。

時間:12:30-15:00  , 15:00-18:00 (參加各種球類運動)

自行駕車校友:

可自行駕車到科大北面(舊站巴士站)入口登記。自行駕車校友必須提供車牌作預先登記,才可從北面入口登記進停車場 (在入閘後下斜坡左方東亞銀行旁)。

*請注意從九龍彩虹牛池灣方向到”壁屋” 下斜坡 有時速 50km/hr限制。

 

乘車資訊:

  • 有11號綠巴從彩虹牛池灣站到科大北面巴士站(舊站)下車。
  • 九巴91m,91號從鑽石山經彩虹邨到科大舊站.。
  • 新巴792M號從將軍澳到科大舊站。
  • 新巴792M號從西貢到科大舊站。
  • 有12號綠巴從西貢到科大舊站。
  • 有11M號綠巴從將軍澳坑口地鐵站到科大北面巴士站舊站。

報名時間:

即日開始閱讀網頁 ntuhk.org,透過幹事們whatapps 報名,名額50人,額滿即止。

請註明參加人數及學校。若要租場,請註明球類項目及出場人數,

請注意: 出場球鞋鞋底必須為無色。

臺大香港校友會總幹事   劉建華謹啓  (聯絡請電話 劉建華: 93204111)

TWucu07

 

 

hkust16